本人从事汽车测评17年,但关注点主要在产品上,对渠道的了解几乎全空白。直到“xi安奔驰事件”的爆发,我才意识到买车的不易。除了车模,可能还有很多杂费。
庞大的朋友圈里,最近买车的只有4个人。其中两个,我认识很久了,记录了他们的买车过程。比如一个中年大叔,从店里买了一辆指导价71.98万,优惠11.5万的奔驰gle,却要在店里装修1.5万,也就是实际优惠10万。因为大叔是全款买的车,没有金融服务费,但是要收3000元的办卡服务费——大叔买过很多次车,办卡流程很熟悉。就算出3000块钱,他还是会自己做。让我们捐款吧。
另外两个,其中一个买了东风本田xr-v,但是她的故事参考价值不大。
这是一款1.5和1.8动力的小型suv。她选的是指导价13.78万的1.5自动经典,店家给了一万多的优惠。买了保险,交了税,办了卡,一共花了13.5万。车是一次性付清的,上牌是自己做的,所以除了车款之外,店方不额外收费。
这么朴实厚道,完全符合我13年前买途安,9年前买汉兰达的经历。但当时途安严重滞销,店内正在努力消除库存;汉兰达刚刚经历了“爬门”事件,店内要降价了。
xr-v似乎不是滞销车型,也没有什么“绯闻”。为什么不额外收费?
经过询问,我得知她的一个亲戚与那家4s商店有关。看来她的买车故事对大多数人来说没什么参考价值。
最后一个人,上个月,从上汽大众买了朗逸。
2018款朗逸的动力分为1.5、1.2t和1.4t,她选择了1.4t的舒适版,指导价14.69万,店内优惠2.3万元。而国6排放需要加价1500元,所以实际购车价格为12.54万元。
另外,她办理了分期付款,金融服务费2800元。店家还收了两年保险费10000多(6100 4100 950),送费800,上牌代理800,装修费1500。其中代理商的卡上没有发票,店家要求微信转账。至于国税,就是12500元的购置税。
从这位业主的经历来看,包括金融服务在内,一共交了5900元给店家。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?
为了促进销售,店家以低于厂家指导价的价格卖车,然后通过收取服务费来弥补。这种方法和旅游业很像——旅行社通过降低团队的报价吸引游客报名旅游,然后在旅行过程中,通过增加自费项目和到店购物,可以获得收入,弥补报价的不足,产生利润。
“xi安奔驰事件”爆发后,有人声讨该店收取服务费。我觉得为你服务,收费是理所当然的。问题是消费者的权利是否受到了侵犯。
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。以上几招只要提前告知,没有强迫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
比如在网上看到一个朗逸卖家,居然给出了最高4.81万的优惠,但是必须搭配的消费项目都一一列明了。换句话说,人家已经提前告诉你了,选择权在你。如果你愿意接受这些条件,你可以享受很大的折扣。
至于“xi安奔驰事件”的车主,她在公开场合表示,事先对金融服务费毫不知情,最后阶段被迫支付。如果这是真的,店家显然违法了。或许这也是退款的原因之一。
但是,就算店主没有违法,并且事先告知,消费者真的能满意吗?
恐怕不行。
虽然汽车销售不是垄断,但实际上每个地区的经销商并不多。以进口奔驰为例。网上显示xi安只有四家店。如果四家店就收取额外服务费达成协议,消费者将失去选择权。除非你根本不买。
有人会问,现在汽车销量不是在下降吗?应该是买方市场。
没错。从去年开始,汽车销售确实下降了。但由于多年的热销,孕育的庞大营销网络不可能瞬间消失。再加上汽车销售门槛低,入行容易,成千上万的人靠它养家糊口。只要各店的齐新收取相关费用,购车人就无力阻止。
而且在有些人的观念里,买车就是购买财产,是大事。多花点钱,无所谓。这种观念和“穷人致富”一样,深入人心。商家趁机多收费是很自然的。除非有一天,这些旧观念进化了,人们把买车当成只是一个工具,一些矛盾可能就解决了。
汽车销售的方式应该多样化。
中国的汽车行业看似竞争激烈,但恐怕还是属于卖方市场。如果真的进入买方市场,消费者应该能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和增值服务。其中之一就是汽车销售渠道的多元化。
目前我国汽车销售渠道是厂家-特约经销商(二级经销商)-消费者。这种模式的标准化和专业化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,但在市场覆盖和运营成本方面存在一些弊端。早在15年前,圈内就有一场关于汽车销售模式是否应该改变的争论。到目前为止,我仍然认为我们应该从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。
只有渠道多元化,才能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,避免垄断。